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影响。
首先来看诸多不平等条约对清帝国的影响和当时人们的反应。
1. 互派公使,外国公使驻京。这一条是当年士人们最难以接受的。清帝国是不会派公使去外国的。可是,外国公使驻京,洋鬼子见清帝国大皇帝还不下跪磕头,直接会导致皇帝的威严下降。百姓一旦对皇帝缺乏了敬畏之心,这国家就危险了。这是对皇帝的侮辱,也是大臣们和士人们的屈辱和担忧。
2. 割让九龙地块儿给英国倒也还罢了。一百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被沙俄夺取,皇帝如何面对列祖列宗?当时清帝国的人们没有意识到,此时的沙俄已经不是与康熙皇帝打仗时代的沙俄了。通过向欧洲学习,此时沙俄的军事力量已经接近了欧洲国家。
3. 包括天津在内十多个城市都被迫开口通商。甚至还允许洋人在清帝国各地自由旅游,传教。这下成了遍地洋夷到处乱窜,搅乱了清帝国社会秩序,教坏了百姓。从明清以来所一直坚守的华夷之防,崩溃了。这是忧国忧民的士人们的担忧。
4. 当地官府必须保护传教士的人身安全。当时洋人提出这一条,也有他们的顾虑。因为洋教士经常受到来自民间和官府的骚扰甚至攻击,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之一就是广西教案。清帝国的谈判者倒也不会觉得这一条不合理。原本在领事裁判制度下,官府可以把洋人捕拿然后移送洋领事。如果案件是牵扯到洋人和清帝国人两方的,则是清帝国官员和洋领事共同审理。而现在有了这一条规定,官府被强加上了保护传教士的义务,已经无法正常行使管辖治理的权力了。洋教士变成和地方官员平起平坐的地位,由此引发重重冲突。这后果应该是当初拟定这个条款的双方都没有意识到的。
5. 海关交给英国人办理。这按现在的标准,又是个国家主权问题。哪有一个国家的海关让外国人办理的?可是当年的清帝国官员,是没有现代国家主权概念的。他们真就觉得必须使用英国人。在公元1853年的时候,传闻太平军要来了,上海的清帝国海关官员居然一哄而散全部跑光,海关没人管了。整整十个月的时间,上海变成了零关税的自由港。一开始这群夷商当然高兴,可是日子久了就开始担心。要是将来清帝国官员再回来,可怎么交代?
公元1854年,上海的英国领事派副领事李泰国去处理这事。李泰国用英国的一套办法建立上海海关并收取海关关税,以便将来交给清帝国政府。等到局势稳定,上海道台也就回来了。他发现居然关税收取了那么多钱!可是比以前同期多了好几倍。于是,清帝国政府就邀请李泰国来管理海关。就这样,英国人李泰国成了清帝国上海海关领导。当时的清帝国确实没有后来的国家主权概念。只是觉得让李泰国管海关,朝廷的关税收入就比以往多了好几倍。这洋夷忠诚能干,朝廷就委任他管海关了。
英法联军北上天津威逼清帝国谈判天津条约的时候,由于缺少中文翻译人员,就向清帝国政府提出,借用贵国官员鄙国国民李泰国翻译员。清帝国朝廷也同意了。结果在天津谈判的时候,李泰国看了英军在两广总督府里缴获的清帝国内部文件。内中也有耆英的来往书信。他看到耆英在书信中称英国人是犬羊。就指责清帝国当时的谈判代表耆英,说这是公然的侮辱歧视,英国不和你这样的种族歧视者谈判。清帝国才改派桂良和花沙纳作为钦差大臣谈判签署的《天津条约》。
经过这场风波,清帝国朝廷更觉得李泰国做人诚实可靠。这是旧时候的道德标准,做人做官都要尽自己的本分,作忠仆。受雇于英国政府能恪尽职守的人,受雇于清帝国也一样会忠于职守。于是到了上海谈判的时候,清帝国就要求英国派人帮清帝国办海关。
日后,英国人管理的海关在自强运动中,成为了最为现代化的一个部分。也成为财政窘迫的清帝国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。
若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起因,很明显是鸡同鸭讲一般的两种文明体系的冲突。清帝国朝廷和官府在自己体系内,并没有明显的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。而英国方面也是一样,并没有明显的违背其体系内标准的地方。是两个完全不同体系的文明碰撞产生的冲突。
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就明显是西方列强的帝国主义压迫。帝国主义的一种,就是对他们认定的野蛮愚昧迷信,动用武力压迫来解放拯救。无视对方的自由意志、选择的权力和尊严。
亚罗号事件,本是一个存在争议的事件。英国领事则以此为理由,扩大事态发动攻击,用武力逼迫清帝国政府签署了《天津条约》。之后的换约事件也类似。清帝国皇帝想通过捉弄换约使团来出一个口气的举动,固然在后人看来幼稚可笑。但就事论事,堵塞海河确实是清帝国的内政。英法军队强行非法清除河道就是侵略行为。清军大沽口炮击英法军舰是正当的行为。
清帝国明显的错误,发生在通州停战谈判的时候。拘捕扣押谈判代表巴夏礼一行,是明显的背信弃义。至于后面虐待折磨俘虏,按当时的清帝国标准是正常的。历史上明清两朝是以酷刑著名的。清帝国对自己的百姓官员也常常是虐待处置的。
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事件,本身是针对咸丰皇帝的报复行为。趁火打劫,大肆劫掠的英法联军军官和战士的行为,有悖于军人的荣誉,是非常可耻可鄙的。